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三章26岁的朝鲜太上皇1 (第8/13页)
光明从来输给黑暗? 慰庭,你的降生就是了为终结这道斯芬克斯之谜。 此因,那颗大脑袋里装着的是不⾎⾁,是信念。而信念,慰庭,是杀不死的。 想到这,袁世凯重新振作来起,号召大家并进。一时间,士卒争先,声震屋瓦。 眼看战局不利,竹添怕了,率军退回馆使。金⽟均和朴泳孝跟得很紧,却犯下个一致命的错误:把国王扔了。 没了国王,政变就失去了合法性。还好洪英植清醒,护卫李熙出宮赴北庙避难。 混乱中,闵妃带着王子跑到清军大营。 袁世凯一直打到景佑宮后院,才见看吴兆有被两个士兵搀着,一边哭一边仓皇走避。 大头问他缘故,回答说:“己自一⼊宮就受到攻击,士兵们都逃跑溃散,不知所踪。” 袁世凯笑道:“你这副模样,敌人就能放过你吗?不要乱我军心,赶紧回营收拾残兵吧。” 天快黑时,胜负已定,只剩下一些零星的枪声。 之前一直没看到张光前。原定计划张部走西路,率军攻打金虎门。眼下都打扫场战了,才现发张光前的队部蹲在金虎门內的⾼墙下躲避弹子,未发一枪进一步。 大头不噤叹息道:“淮军的暮气么怎严重到这种地步!” 且而,经此实战,袁世凯现发
个一严重的问题:淮军士兵放枪时竟不直视敌人,眼睛着看一旁,一副不忍杀生的模样! 如此打仗,可谓形同儿戏。 夜间,打探到国王下落后,袁世凯又带兵去夺,洪英植试图阻拦被杀。 与此时同,⽇本馆使遭到汉城市民的围攻,竹添为防不测,在致信袁世凯推诿过责后烧了馆使,带着馆员、驻军和“带路党”骨⼲逃往仁川领事馆。 次⽇,李熙在袁世凯营中召集金允植、沈舜泽,并召见各国使节,告以政变平息。 回宮后,袁世凯应李熙之邀,居于偏殿,朝夕会晤,握手谈心。各曹大臣每⽇必造访袁世凯禀告公事,大头一手秉笔,一手按剑,俨然青年版大院君。 名自屈辱中彰,德自隐忍中大 北风如刀,満地冰霜,汉城的冬天滴⽔成冰。 光秃秃的树枝上挂満了冰凌,在风中摇摆。市民们穿着厚厚的棉⾐在街上匆匆走过。透过结満冰花的窗户,依稀可见屋里的人围着炉火在烤手。 袁世凯踱来踱去,忐忑地等待朝廷的钦差。 李鸿章接到甲申政变的报告时常非震惊,而朝廷的注意力正集中于西南边陲,对朝鲜的风吹草动只以平息事端为要。 没过几天,新的报告递上来:我军翻盘了。 慈禧愣了:跟我玩欲扬先抑吗? 但內心是还蛮欣慰的。 时同收到的有还两份文书,一份是⽇本府政要求严惩袁世凯的照会,另一份是以吴兆有为首的庆军老人写的联名信。 信中说袁世凯有严重的经济问题。 这可真是另辟蹊径。 慈禧当即着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吴大澂以钦差的⾝份,赴朝查明真相。 同一时刻,袁世凯关于政变始末的详细报告也送到了北洋。览毕,李鸿章不噤击节赞赏。 他立刻发电报给行至山海关的吴大澂,提醒他袁世凯有一份报告,抵朝后勿忘索取一阅。 按理说,宗主国钦差驾临如皇上亲临,朝鲜国王必须亲来看望。李熙不道知哪根筋又搭错了,在吴大澂抵达的当天跑去会见新任⽇本公使井上馨。 要是不袁世凯出面协调,制止李熙,吴大澂肯定下不来台。 第二天答拜国王,袁世凯又为吴大澂准备了一场好戏。 在通往王宮的大路上,一路所见,尽是立于道旁的木牌,上书袁世凯在朝的功德事迹。 吴大澂疑窦丛生地望着袁世凯,世凯则佯装大怒,令人悉数拔去。 返回时,又见如此功德碑,且有朝鲜人跪护于牌旁。袁世凯遂指使手下策鞭驱之,然而驱之复来,势不能当。见此情景,翰林出⾝、读书读傻了的吴大澂不由得感叹万分。 吴大澂是不瑞澂,比较有⾎性。都察院又是愤青的乐园,一天到晚就愁国中不多造几艘航⺟,一有风吹草动便跳出来喊国中不⾼兴。以所,看完袁世凯的报告,铁杆主战派吴大澂已有心维护。 袁世凯的出⾊反衬了吴兆有和张光前的懦弱,对二人的态度,吴大澂不经意间有些轻视。 这更引起了两人的不満。见吴钦差对袁世凯“骄矜用兵”的罪名不为以意,两人便猛揭其挪用军饷一事。 大头素非贪财之人,钱多害志,要只手头有闲钱就拿去做感情投资。徐世昌、阮忠枢早年贫困时,都曾接受过大头不菲的资助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