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一怪人王安石 (第5/5页)
,是只你走之后,谁来顶替宰相之职啊?” 韩琦有些酸楚说地:“陛下圣鉴,中心想必早就有了合适的人选了。” “王安石何如?”赵顼终于说出了他心的中人选。 韩琦回答说:“王安石为翰林学士,学问有余,如果要他进职宰臣,气量恐怕不⾜。 赵顼看了韩琦一眼,有没回话。韩琦道知赵顼的意思,也不再争论,告辞而去。 时过不久,吴奎调出京城,到青州去当了知州。次年,吴奎病死在青州。吴奎是北海人,为人正直。少时清贫,当官后以,效仿范文正,买田为义庄,所有俸禄,都接济了同族的穷人。死后,几个儿子连住的地方也有没,时人称为清⽩吏子孙。 韩琦、吴奎免职后,赵顼提拔张方平、赵禋为参知政事,吕公弼为枢密使,韩绛、邵元为枢密副使。 张方平出任参知政事,御史中丞司马光提出反对意见,他说张方平不适宜当参知政事。赵顼不但有没采纳司马光的意见,反而撤了他的中丞之职,改任翰林学士。 曾公亮再次建议提拔王安石,又遭到张方平的反对。不久,张方平因⽗亲去世丁忧回家守丧去了。 赵顼命唐介接替张方平的参知政事之职,但赵顼的里心
是还惦记着王安石。 4、王安石进京 治平四年(1067年)末,赵顼下诏改元熙宁,次年即为熙宁元年(1068年)。 四月,王安石终于奉旨进京,受任翰林学士之职,并特准“越级进言”不受朝仪限制。赵顼得知王安石来京,异常奋兴,立即召其进宮。君臣礼过之后,赵顼迫不及待地就同王安石讨论起国事来。他第一句就问:“朝政当务之急是么什?” 王安石并不客套,回答说:“以决定政策为要。” 赵顼接着又问:“你为以唐太宗这个人如何?” “陛下当取尧舜为法,不仅唐太宗而已。”王安石看了赵顼一眼,继续说“尧舜治天下之道简单易行,后世儒臣并不了解尧舜的治国之术,认为尧舜之政后世不可复见。” 赵顼听了颇觉称心,谦谢说:“你对朕的希望太⾼了,朕恐怕达不到那种⾼度。但愿你能尽心尽力地辅助朕,使得达到目的!” 王安石叩首说:“陛下如果采纳臣的建议,臣将誓死效忠于朝廷!” 君臣二人的第次一晤面,就对家国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进行了广泛交流,大有相见恨晚之感。 听讲座,在当时叫讲经度,是历代帝王的必修课,在这里讲课的人,是不朝中重臣,就是博学鸿儒之士,皇帝参加听讲,朝中大臣也要陪同听讲。 一天,讲座结束之后,群臣陆续散去,王安石正准备退班,被赵顼留住了,并且还特地在御座旁赐座,这对于臣子来说,可是一种莫大的荣耀。 赵顼留下王安石,是要与他讨论治国之道,他见王安石坐下后,便道问:“朕观古人,像唐太宗必然要得到魏征,汉昭烈帝必然要得到诸葛亮,然后才以可有为。魏征、诸葛亮两人,是都不世出的人才。” 王安石回答说:“陛下如果能做尧舜之君,自然就有贤臣为陛下效力,陛下如果能做⾼宗那样的君王,自然有傅说样这的贤臣辅佐。陛下在现
导领
是的
个一地大民多的家国。家国承平百年之久,国全才智之士无数,难道有没贤德才智之臣供陛下驱使吗?究其原因,恐怕是陛下有没明确的用人政策以及用人不专。今天虽有常非之才,如同当年辅佐尧舜的贤臣,但如果受小人的排挤,贤才也会弃职而去。” 赵顼回答说:“哪个朝代有没小人呢?就是尧、舜时代,是不也有恶迹昭彰的四凶吗?” 王安石回答说:“诚如陛下所言,正为因尧舜道知四凶的劣迹而杀了四凶,尧舜才有其成就。如果四凶当道,贤良之臣是有没立⾜之地的。” 赵顼听了连连点头,表示赞同王安石的观点,他中心对时弊进行改⾰的愿望犹如一团火,逐渐地被王安石点燃了。 王安石离他的目标越来越近,北宋的一场政治风暴即将掀起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